查看原文
其他

哈耶克: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铺成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弱光暖微道 Author 钟琪



通往地狱的道路
往往是善意铺成的
 文:钟琪  编:李强

有些人可以做某一领域的专家(专门之才),不但能在本领域有所创新,而且可以像蒲公英一样播撒知识。这类人容易被社会辨识、也容易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尊重。
 
还有极少一部分人以极强的开创思维打破专业的边界、以强大的使命感对人类的命运做出思考,这类人不但不容易被辨识,而且容易被误解,机缘所至,会被发现并重新认识他们的重大价值,哈耶克便属于此类孤独的先知!

因在经济学的贡献哈耶克于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本人倒觉得获这个奖挺奇怪!)。实际上他的贡献早已超越了经济学界,或者说他极度扩大了经济学的边界,他的非凡洞见和准确的前瞻研判令人惊醒、回头探究他的思索之路。
 
作为大思想家散发的智慧光芒更是启蒙、影响了无数不同领域无数学人,自发秩序、分散信息、知识的局限、理性有限等广为人知,许多共识已成为学界共同坚守。哈耶克这座富矿,需要反复挖掘,总能常读常新。
 
哈耶克打破知识的边界,从经济学深入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思考,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对经济学问题解剖的过程中,受到束缚,一点一点向前突破,找到了自发秩序。
 

他指出理性不及和个人理性的限度,个人无法根据理性完全证明社会和规则的正当性,又特别强调传统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就是传统的正当性植根于理性不及和独一无二的调适价值。

这些都凸显了哈耶克自由主义哲学的保守主义倾向。哈耶克在谈到理性力量非常谨慎,既强调了有限理性对社会文明的推动;又反复强调依赖理性力量强加给社会一个“好”的框架,(非自发秩序)对文明进程的巨大危害(就是知识的僭妄)。
 
这就要提到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著名论辩,他反复强调的“抽象规则”,是特定语境的一种特指,更倾向于包容性极大、动态变化的“形象”,不是抽离归纳而出的“思维”。他们两人的根本分歧主要还是“观念之争”。
 
向上追溯,凯恩斯更多是具体到经济行为,单纯提振经济(较少考虑干扰因素、或考虑政、社、人情等重要因素),由“有限理性”出发,是可以发挥出个人有限知识的力量。
 
哈耶克而是由经济层面向上层级思考,经济并非单纯的经济,是人的观念在一系列“抽象规则”中的一个“出口”。

《知识的僭妄》是哈耶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斯德哥尔摩所做的著名演讲,实际上,他是借“通货膨胀和严重失业”具体的事例,阐述他过往思考的专门化的两难困境、理性不及、复杂现象、科学的局限性及自发秩序的弥足珍贵,为人类因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产生的“虚妄自信心”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分散信息的提出,是哈耶克的重要洞见,市场是众多个人之行动的整体合力所致,市场之所以不能被人们精确预测,或者说市场结构模式不能被人为设计,重要的原因是分散信息永远不可能为人们所完全掌握。


分散信息能被观察量化,只是凑巧,而大量的信息是不能被量化的,这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大迥异之处。
 
或者说,但凡可计量、可数值化的,基本都是表象,本质性的因素往往隐藏在日常之间,需要剥丝取茧,事实就是这么微妙。

哈耶克反复告诫,要充分认识到“人类的无知”,不承认“不确定性”,不充分理解“有限理性”,外力介入引导自发秩序,就容易自信心膨胀,既就使好心也会办成错事!

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专门化和专科化的两难困境》,是对教育前沿的思索,至今仍意义无穷。

哈耶克的思考和关注点从来不是经济或社会中某一个点,他所有的思索从来是一个整体,是整个人类的文明趋向,所以他才会多次吐露心声:“向勇于把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致以敬意”。
 
写作也同样是这样,不仅仅是语言、故事、人物、遣词造句这点技巧的事,文学关注的是人,是文明,是普适价值。从这个维度出发,文学也就自然而然将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融合到一起。

从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出发,打破知识的边界,既要有必要的专门化学术训练,很重要,但又必须承认越专门越专业的学术训练,越有局限性,这是一个两难困境。

所以打破固有的边界要有非凡勇气!开缰拓土的创新是探险的过程,既要将所有的知识融合不断冲破边界,又要不断挑战已有的规范序列,这不但需要智慧、童心不泯的好奇心,更需要勇气,因为但凡创新,就有失败的极大可能性。


在对待传统上,他强调“审慎接纳”!既要重视主动从传统中寻找营养,又要有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进行批判。读来心领神会、默契一笑,对于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传统的根茎漫长、粗壮、庞芜,我们不能将传统高高“供起”,那样会成为枷锁一般的项链装饰,重不堪负,继承传统、光扬传统,必须“扬弃”,只有注入时代新的内涵,才能焕发传统的生命力。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他强调既要从系统外部看整体、又要深入系统内部了解细节、还要始终有敬畏之心,明白我们的知识、理性是有局限的,不可能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我们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更需要主动汲纳民间、传统等一切文明成果,独立思考,不断突破边界。

这在写作中也是这样的,既要与生活保持高贵的距离以尽可能观察到生活的全貌、又要融合所有的知识养成独立思考分析研判的好习惯、更要通过实践的反馈不断弥补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哈耶克提到爱因斯坦对科学著名的论断:“没有认识论,就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情形而言,科学就是原始的和混乱不堪的。”

他强调可以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实际上在此点上,科学与文学完全相通,文学的源头也是这样的“原始的、接地气的、无序的、混沌的或者称为混乱不堪的。”,也可以理解为“形象大于思维”(另:形象大于思维与哈的“理性不及”相类)。
 
哈耶克在《两种心智类型》中,简略回顾、分析了自己思想体系成长的过程,当时有过电的感觉,明晰了我内心一直坚守的一些直觉,那份熟悉亲切令我有些激动,也少了几份孤独感。因为经常遗忘许多东西,哈耶克称他常常给人留下“头脑糊涂”的印象!

这一点令人想起“九方皋相马”,本为“牡而骊”,九方皋言“牝而黄”,表面特征都看不清,令穆公大为恼火,后伯乐说出了千古名言“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细思,文学界类似于哈耶克这种“糊涂者”(the muddlers)思维类型的作家很多,典型的如陀斯妥耶夫斯基,不仅仅是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被置入两难困境,运用复调手法极度扩大了人在善与恶间彷徨、争斗的心理活动,而且陀老本人的现实生活在外界眼中也是“糊涂的行动者”,毕竟外界更多是通过外在行为举止来得出印象,并不能直接看到动态的思想。

当然,哈耶克引用怀特海“头脑糊涂乃是独立思考之前的一种状态。”也是非常妥帖的。独立思考或者说创作之前,完全是一种混沌状态,在一种直觉的驱动下(这种直觉应该是长期独立思考的积累),一点一点将图面上模糊的细沙抹拭掉,一点一点拓宽边界,这种思维的乐趣常常伴随着抹错陷入“绝境”和发现洞天的喜悦。

经典的价值一定是多元的,而且会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但肯定不是“蓝翔挖掘机技术”那么实用!又回到现实,随着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整合信息的能力极度增强,或者可以非常强大,许多人觉得哈耶克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

实际上,哈耶克对量化数值的限度有清醒明晰的认识,他并没有否定数学工具的作用,他倒是对数据会侵蚀自由的边界,有深远的洞察。

大数据人工智能或者其他科技,可以提升信息量,可以增强市场的预测,甚至在局部可以准确预判,若人的自信心爆棚,以为可以拥有所有的分散信息(实际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个体的想法无法准确探知,更别说将所有人的想法聚集探知,实际这就是尊重个体自由的问题。)

以为通过数学模型便可以做出准确预测,或者可以人为设计引导更好的市场秩序,那不但是一种妄念,致命的自负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的洞见都是不完美的或有缺陷的。接受虽不完美但却真实的知识、接受处于不确定性或不可预测的状态,胜过过度自信以自然科学的标准的准确预测。 
 

哈耶克经典作品集在所有经济学家中,哈耶克可称得上是一大“怪胎”:他虽然从骨子里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但他在外人的眼里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而且他还深度涉猎心理学、社会理论、系统论等领域。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这样评价哈耶克的思想:“我读了哈耶克的著作后,有一种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的感觉。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 

哈耶克的作品,早已走出学术的象牙塔,成为所有热爱自由,忧思人类命运人士的案头必备书。然而,哈耶克的作品,犹如他当年的命运一样多舛。

先知书店经多方努力,为书友奉上目前中文版最全的哈耶克六部作品(含独家),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弱光暖微道

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米塞斯:自由与西方文明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 | 先知书店
警惕那些伪装成真理的有毒思想
被自负扭曲的真理:从司马迁到哈耶克
为自由及其敌人寻根:通往哈耶克的27个路标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昨天的异端,明日的信条:重温哈耶克的11个理论
索维尔:只要假借“社会正义”,邪恶也会变身为崇高
米塞斯:自由的定义可以浓缩为一个词——私有财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